J9九游会官方网站

坚定四个自信 弘扬创业精神 为大国复兴贡献青春伟力


阅读:5269 次

坚定四个自信 弘扬创业精神 为大国复兴贡献青春伟力

文/褚  敏/J9九游会党委书记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青年教育,常常鼓励青年追求梦想、努力奋斗。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大会议上都对青年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与当代青年的使命和价值密不可分。而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标志着青年力量首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革命运动、社会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

放在中华民族整个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五四运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前中华文化都是接纳同化其他文化,“五四”开始提出要学习引进外来文化,引进了“德先生”“赛先生”:“五四”前主要是从器物上谋求现代化,五四开始在制度、文化上谋求现代化。放在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历史过程中来看,五四运动的转折性更加突出,1840年以来的民族沉沦在甲午战争后跌入了谷底,“五四”以来的100年奋力爬坡,虽历经曲折,但已然展现无限光明的前景,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五四运动无疑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体现了对真理和进步的追求,体现了奋斗和斗争的精神,但最可贵的还是文化的反思精神,从文化上去总结国家落后的原因,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同时也打造了这样一条社会运动链条:青年——工人阶级——全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打了头阵,最终促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产生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这也一举奠定了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的先导力量和生力军。中国青年要珍视这个地位,继承这样的传统,发扬这种精神。

二、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五四”百年历程,让青年更加深刻理解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要把“人的历史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源。五四运动从器物救国到制度文化救国的转变,就是开始了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入手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从而也推动了中国从谷底开始向上爬坡。

中国“五四”以来的百年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革命,推翻封建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运用土地政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赢得胜利的重要方法。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生产关系被彻底打破,巨大生产力被解放出来。第二次是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举跨越小农经济和小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迅速实现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化,这也为中国深度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是市场革命。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内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以上的历次变革中,青年都承担了生力军作用,先后担当了革命的生力军、建设的生力军、开放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站在了正确的时代洪流的前端,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该怎么来传承五四精神,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蓬勃发展证明了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前进方向的。所以今天传承五四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百年前我们为什么要文化革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文化自信。青年人在今天勇立“四个自信”的潮头,才是站在正确的历史方向上。

三、继续解放生产力,青年要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永恒的课题。在今天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总体适应生产力情况下,一方面继续向改革要红利,另一方面更要向生产力本身进军。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当前,人类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上,我国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家。全球范围内正酝酿和催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将是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全球科技革命将沿着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绿色化方向演进,呈现出融合化、团聚化、加速化等特征,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量子技术等新技术将重构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生产模式将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基于技术融合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创新将层出不穷,新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增长点将大量涌现,各行各业都将迎来格局的重大变化。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土地革命时期,青年始终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并肩战斗,并走进工农大众、融入社会实践中,经受生与死的考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主义生产一线挥洒汗水,经受乐与苦的考验。改革开放时期,青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三次青年知识分子“下海”潮,分别是1984年至1986年、1988年、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还迎来了规模最大的“出国潮”,经受得与失的考验。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回顾“五四”百年历程,青年人能明白历史发展前进的规律,就能找到这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坚定“四个自信”,投身创新创业,就是今天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科技革命时期已经到来,青年人需要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大显身手,经受大我还是小我的考验。为此,要加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加快推动建设创新创业高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转载自《上海城市管理》2019年第3期)